查看原文
其他

老子《道德经》下篇 · 德经 || 第三十八章 · 上德不德

阅读本文前,请先点击“下方卡片”,再点击“关注”,这样就能每天与您分享精品文章。完全是免费订阅,请放心关注。

▲点击上方卡片一键关注


德经老子既谈“道”,又论“德”。“道”与“德”相合,构成了其思想的完整体系。“道”是客观规律,其属性表现为“德”。“德”必须在大道的指引下,去观察万物的本源。凡是合乎“道”的行为就是“有德”;反之,就是“失德”。高不忘下,贵不忘卑,这是真正的“德”。就像君王称呼自己为孤、寡、不毂一样,目的就是让自己变得卑下一些,从而合乎“德”。所以说,那些最高的荣誉,是不需要自己去夸耀的;只要有了真正的德性,别人自然会去给你真正的名誉。“玄德”堪称慈母德范,它是最深刻、最本质、最核心的德,是老子给合于“道”的人及行为所打的“无限高分”。作为具体存在的“道”的践行者,即使不能真正与“道”合一,其行为境地也能无限接近道。所以,玄德是“道”的践行者的最高追求。

第三十八章 · 上德不德
上德不德,是以有德;下德不失德,是以无德。上德无为而无以为④,下德为之而有以为。上仁为之而无以为,上义为之而有以为。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故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夫礼者,忠信之薄,而乱之首;前识者,道之华,而愚之始。是以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故去彼取此。

【语译】
①上德不德:推崇本性的人不刻意修德。上,推崇、崇尚。
②下德不失德:贬抑本性的人不忽略修德。
③无德:失掉了本性。
④无以为:无意作为,无所企图。
⑤有以为:有意作为,有所企图。
⑥攘臂而扔之:攘臂,伸出手臂。扔,意为强力牵引。
⑦薄:不足,衰薄。
⑧首:开始,开端。
⑨前识者:先知先觉、有先见之明的人。
⑩华:虚华,浮华。
⑪处其厚:立身敦厚、朴实。
译文
推崇本性的人不刻意修德,因此不失本性;贬抑本性的人不忽略修德,因此就失掉了本性。推崇本性的人无所作为且无所企图,贬抑本性的人有所作为且有所企图。推崇行仁的人博施于人而无所企图,推崇行义的人有所作为且有所企图。推崇行礼的人有所作为而无人响应,就扬着胳膊强迫别人顺从。所以,丧失了道,才讲求本性;丢失了本性,才讲求仁爱;失去了仁爱,才讲求正义;失去了正义,才讲求礼仪。礼仪是忠厚诚实的社会风气衰落的产物,也是祸乱的开始。所谓先知,不过是“道”的虚华,也是愚昧的开始。因此,大丈夫立身厚重,而不喜轻薄;追求朴实,而不尚浮华。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,保留厚重朴实。

名家注解
朱元璋:周给万物不自矜,听其自然,所以有德。德小而量薄,张其自己之能,反为无德。上德措事已定,别无可为,亦不尚巧,即是无以为。下德尚巧也,即有以为,将为德坏。
河上公:礼者,贱质而贵文,故正直日以少,邪乱日以生。大丈夫,谓得道之君也。处其厚者,处身于敦朴。不处身违道,为世烦乱也。
王 弼:凡不能无为而为之者,皆下德也,仁义礼节是也。舍己任物,则无为而泰;守夫素朴,则不顺典制。听彼所获,弃此所守;识道之华,而愚之首。

经典解读
《道德经》上篇以“道”字开始,被称为《道经》,主要论述自然的规律,即天道。下篇以“德”字开始,被称为《德经》,主要阐述了人生的行为准则,即人德。本章是《德经》的第一篇。
老子既谈“道”,又论“德”。“道”与“德”相合,构成了老子思想的完整体系。老子认为,“道”的属性表现为“德”,凡是合乎“道”的行为就是“有德”;反之,就是“失德”。“道”与“德”密切相关,又有所区别。“道”是客观规律;“德”是人们将“道”运用于人类社会产生的功能。
按照老子的观点,“上德”完全合乎“道”的精神。其余“孔德”、“常德”、“玄德”等,皆指“上德”。“下德”却是“有以为”的“无为”,抱有一定的功利目的,凭着主观意志办事,是不完全合乎“道”的。
不过,老子所讲的“上德”,与儒家所讲的“德政”大相径庭。老子认为“德政”不顾客观实际情况,仅凭人的主观意志加以推行,是“不德”。老子的“上德”则是“无以为”、“无为”,它不脱离客观的自然规律,没有功利的意图,不单凭主观意愿办事,能把“道”的精神充分发挥出来,其结果是“无为而无不为”。
老子还进一步阐述,“道”和“德”属于“无为法”;“仁”、“义”、“礼”属于“有为法”。“道”、“德”、“仁”、“义”、“礼”形成了高低不同的五个层次,或者说是五种境界。其中,“上德”是最高标准,合乎“道”,其次是“下德”。“失道而后德”,是就“无为法”而论的,失道则沦为下德。“失德而后仁”,“仁”已经属于“有为法”了。“失仁而后义”、“失义而后礼”都属于“有为法”范围内的变化。
老子认为,有德者从来不追求形式上的“德”,一切顺其自然;反之,无德者从来都不放弃追求形式上的“德”,喜欢人为地加以施为。“仁”、“义”、“礼”三者都是施为者的表现,而且施为的程度逐层递增。老子反对这一切,所以他才说:“失道而后德,失德而后仁,失仁而后义,失义而后礼。”对于“礼”,老子最为鄙夷,认为它是“攮臂而扔之”,是人心不够忠厚的表现,是社会动乱的祸首。所以,他主张摒弃“薄”和“华”,恢复“厚”和“实”。
在本章中,老子还创造性地使用了“大丈夫”一词,并赞美道:“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”大丈夫,可以理解为“智慧很高的人”,但其中也包含有豪爽、果敢、刚毅之意。

处世空明拳:真洒脱来自真内涵
老子说,处其实,不居其华。真正的洒脱不应是装出来的,而应当是有修养、真境界。正如苏东坡所说,腹有诗书气自华。真正的洒脱是一种心境,一种名利难动的心境;是一种境界,一种清静无为;是一种气质,一种明“道”后自然流露出来的气质。
真正洒脱的人,不矫揉造作,而是自有一番内在涵养。而如果一个只一心追求外在的东西,那么他所表达的只会是简单的肢体语言和自欺欺人的虚伪。
某高中有个男同学,经常穿着一条灯芯绒裤子。裤子的造型很奇特,做成极其破旧的样子,仿佛是件已经被遗弃了很多年头的老古董。裤子上打了很多补丁,但仍有几个耀眼的透明窟窿。不过,最为怪异、最为醒目的还是在两条裤腿上分别绣着两个大字:右为“穷人”,左为“没钱”。
他的怪异装束经常吸引不少人驻足观望,而他却丝毫没有什么不好意思,反而为自己的特立独行而得意洋洋。后来,学校的领导们实在看不下去了,就以他的行为影响了校容和校貌为名找他谈话,劝其收敛一下。但该生坚持说自己家里穷得很,买不起华丽好看的衣服,自己也没有办法。领导说学校可以考虑给他一定的困难补贴,或者动员师生们给他捐款,却遭到了该生坚决反对。
实际上,这个男生的父母是生意人,家里不仅不穷,反而相当有钱。他之所以穿成那样,无非是想表现得特立独行,吸引大家的注意罢了。
年少轻狂,故作姿态地想表现自己的个性,其实是一种极其幼稚的行为。很多年轻人以为在穿着打扮上特立独行,是一种不随流俗的表现。其实,正好相反,这恰恰表明他们已经俗气到可笑的地步。
其实,真正的不俗,是从内心自然流露出来的。如颜回的“一箪食,一瓢饮,在陋巷,人不堪其忧,回也不改其乐”,所表现的就是这样的境界。
一个人只有达到率性而动,直道而行,合乎天地大道,才算得上真正的不俗,真正的风流潇洒。人为造作,一时间也许令人称奇,但终究算不上是真洒脱。正所谓“莫风流,莫风流,风流后,有闲愁”。故作洒脱,闲愁很快就会找上你。
宋代的程明道是一个真正的洒脱之人,有诗为证:“云淡风轻近午天,傍花随柳过前川。时人不识余心乐,将谓偷闲学少年。”袁枚也曾写道:“不着衣冠已半年,水云深处伴花眠,平生最享无官了,第一骄人六月天。”达到这种境界的人,才是“进而可为英雄,退而可为高士”的真正的风流人物。
月下赏梅,洒脱自如
真洒脱者,风华内蕴,真我流露,“乐而忘忧、乐而忘惑、乐而忘惧”,决不是能够假装出来的。真洒脱者,秉承“道”的风范,无欲无求,一切言谈举止、日常行为纯粹是出于自然,没有任何做作,他不想向世人证明什么,也无需要向世人证明。他越是不标榜自己,群众越是能感受到他的高风亮节,推崇他,从心底里佩服他。
相反,那些常常把“洒脱”二字挂在嘴边、处处故意表现出来的人,必是为了自我标榜。爱标榜自己的人往往是有所企图的,这样的人又怎么能称得上是真洒脱呢?
真洒脱者始终尊“道”贵德,他们提倡无为,只是为了更好地体悟“道”,并没有任何功利的目的;而故作洒脱者,没有真内涵,只是以无为相标榜,企图满足某种私欲罢了。

职场易筋经:郭子仪的职场人生
身处竞争激烈的职场丛林,应该居于浑厚的大“道”之中,而不居于浅薄的礼法里;应存心于朴实,而不留意于浮华。明白了这个道理,职场人士就知道如何取舍了,知道哪些是该做的,哪些是不该做的,这样就不会给自己招来烦恼了。
唐朝中兴名将郭子仪,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极其成功的古代职场人士。他在自己那个领域内叱咤风云,建功立业,又能善始善终,是值得每一个现代职场人士效法的。
唐玄宗统治后期,安禄山起兵造反,“安史之乱”爆发。郭子仪奉诏领兵讨贼,屡建战功。无奈叛军势大,不久便攻陷了潼关。
唐肃宗李亨在灵武登基后,拜郭子仪为兵部尚书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,总督诸路军马,继续征讨叛军,多有功勋。两年后,郭子仪与广平王李豫统兵十五万,收复长安。
正所谓功高震主,由于郭子仪功劳太大,威望太高,唐肃宗对他的戒心也油然而生,于是派出太监鱼朝恩到郭子仪的部队监军。
鱼朝恩一点也不懂军事,却对郭子仪处处掣肘,致使郭子仪无法统一指挥各路军队,终致相州惨败。无奈之下,朝廷只好授予郭子仪重权,任命他为山南东道河南诸道行营元帅,统一节制各路军队。鱼朝恩很是忌妒,对郭子仪造谣中伤,唐肃宗便又趁机罢免了郭子仪的兵权,责令其回京述职。郭子仪奉命回京闲居,没有一句怨言。
郭子仪离军后,战局急转直下,史思明再次攻陷洛阳,吐蕃又趁机进犯长安,局势危在旦夕。朝廷众臣纷纷要求起用郭子仪,唐肃宗没有办法,只得诏令郭子仪为诸道兵马都统,不久又封他为汾阳王。此后,河东的战事,差不多完全依仗郭子仪料理。
唐肃宗死后,广平王李豫继位,是为唐代宗。代宗也非常忌讳郭子仪的功劳和威望,怕驾驭不了他,于是听信宦官的谗言,借机削夺了郭子仪的兵权,命他督造唐肃宗陵墓。对此,郭子仪同样毫无怨言,安然领命,一面督修陵墓,一面把唐肃宗在世时所赐给他的千余份诏书敕命,统统上交朝廷,以示不再过问军旅之事。
不久,叛军暗中勾结回纥、吐蕃侵扰河西、径州,进犯奉天、武功,直逼京师。唐代宗又不得不拜郭子仪为关内副元帅,坐镇咸阳,领兵拒敌,他自己则仓皇逃往陕州避难。郭子仪一路南下,一面抽调民兵补充队伍,一面收集逃兵败将加以整编,总算募集到了几千人。不久,部将张知节领兵前来汇合,于是军威大震,吐蕃军闻之,不战而退,郭子仪再次收复两京。
晚年的郭子仪,退休家居,忘情声色。一天,书生卢杞前来拜访他。当时郭子仪正和家眷在一起饮酒作乐。
善始善终郭子仪
郭子仪很了解卢杞,这人虽然长相不好看,半边脸都是青的,可是很有才干,虽然现在很多达官贵人都看不起他,可是这个人不容小视,将来定会发迹,掌握大权。因此,一听说卢杞来了,他立即让所有的女眷和歌伎回避。他和卢杞谈了很久,待之甚恭,卢杞尽兴而去。
后来,卢杞做了宰相,过去那些看不起他的人,大多被他杀身抄家。相反,他对郭子仪一家却是另眼相待,郭家子孙偶犯不法之事,他也会设法保全。因为他觉得郭子仪非常看得起他。
郭子仪以宽厚治兵,所以下属乐于效命,并助他屡建奇功。当上级需要他时,他会立即行动,绝不拖延;当上级猜忌他、罢免他时,他能安然接受,不发一句牢骚。正因如此,他虽屡遭贬职,又能屡被起用,成为国家柱石。他与人为善,别人都看不起同事卢杞,他却待为上宾……他身处乱世,却能全身避害,安享福、禄、寿、考,可谓古代职场的精英。
人生在世,谁不想有一番大的作为,有一份骄人的成就?谁不想拥有辉煌,令世人敬仰?然而从古到今,所谓的天才数不胜数,可真正能成大事者又有几人?反倒是那些貌似呆板的忠厚笃诚之人更易取得成功。


商海逍遥游:舍弃轻薄选择淳厚
大丈夫处其厚,不居其薄;处其实,不居其华,故去彼取此。意思是说,大丈夫立身厚重,而不喜欢轻薄;追求朴实,而不崇尚浮华。所以要舍弃浅薄虚华,选取淳厚朴实。
天下善耍聪明智巧的商人不计其数,真正能成为商之大者,为世所称道的却少之又少!反倒是那些大巧若拙、大智若愚、讲诚信、有爱心的商人能登上商道之巅峰,而他们成大事的要诀就是“不用巧”。
日本名古屋有一家名为“加它”的制酪公司,该公司因坚持使用新鲜的奶酪制造咖啡而远近驰名。其领导人日比孝吉先生是个乐善好施的人,因而在该公司里的很多东西都是免费或超低价提供给顾客的。
日比先生经过亲自尝试后,买下了一项无味大蒜的技术专利,这种无味大蒜中含有一种名为“阿霍安”的物质,不仅对预防癌症疗效显著,对白内障、高血压、哮喘等病的治疗也有一定的帮助。
一天,一位顾客来买一些过年用的咖啡。“那么,这个也给你,一起用着试试看。”日比先生顺手将一些无味大蒜塞到这位顾客手中。这是一个良好的开端。后来,这种无味大蒜累计已经派发给了全国各地的数万人。
后来,日比先生就不断收到感谢信。其中,有人写道:“这种无味大蒜效果惊人,给了我很大的帮助,非常感谢!”还有人写道:“不能白白接受啊,哪怕只付邮费呢!”
不过,日比先生没有听从这种劝告,他回信说:“那样的话,就请多多使用本公司的产品,或帮助宣传一下‘加它’的产品就行了。”
每年向那么多人派发无味大蒜,所投入的费用达25亿日元以上。但是,自从派发这种无味大蒜以后,加它公司的营业额也迅猛增长,得到的远远超过了付出的。
提供超值的服务可以吸引更多顾客,这是很多商人都知道的。但是真正能够做到这一点的却寥寥无几!其实,付出势必就会有回报。施惠于顾客,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。
一般人认为,经商必须精明奸猾。其实,经商关键是要忠诚厚道和充满智慧,尤其要以忠诚厚道为经商之根本,忠诚厚道会使人如虎添翼、一路顺利。
“不用巧”还有另一层涵义,那就是脚踏实地、步步为营。事情就是如此简单,道理也非常朴实,一步一步地走过去,终能成功。可很多商人就是想偷懒耍滑,不想流汗,只想发财,最后往往败在了自己的“聪明”上。岂不闻,“天道忌巧”!
温州的绝大多数企业家是白手起家的。“白天当老板,晚上睡地板”的生活为他们赚得了第一桶金,他们做人做事都踏踏实实,不拒小流,不搞虚浮,创造了一个以“实”为本的草根神话。
《周易》中说,地势坤,君子以厚德载物。做人要厚道,经商更要厚道。不要老想着从别人身上赚取什么,而应考虑自己能给予别人什么样的产品、服务或价值。种的越多,收获越多!正如著名企业家吉田所说:“播种善的人也会得到善,善会循环给我们,让善不停地循环,大家都得到善的恩惠。”

管理般若功:内部礼仪别太繁琐
老子说,失“道”以后才有“德”,失“德”以后才有“仁”,失“仁”以后才有“义”,失“义”以后才有“礼”。
在他看来,合于“道”的管理是最佳的,一切自然无为;讲“德”的管理次之;讲求“仁”、“义”的管理则已是有心作为,是退步、是堕落了;讲“礼”的管理,更是注入了勉强的成分。勉强为之,怎会有好的效果?
这不,一家视“碰鼻礼”为企业文化的公司,就把一名刚入职的新员工吓跑了。
上班第一天,王小姐一早兴冲冲走进办公室,没想到却遭遇了一件尴尬事。她竟然看见一男一女两个同事互相抱着脑袋碰鼻子,而其他同事似乎对此习以为常。更让她受不了的是,一个同事也要和她碰鼻子,“看同事们的架势好像大家都等着要和我碰鼻子。”王小姐受惊不轻,马上逃进了自己的办公室。
过后,部门经理对她说:“碰鼻礼来自新西兰的毛利人,是表示友好的意思,公司里两个曾在新西兰留学的员工最开始在公司用碰鼻礼互相问候,很快流行开来,每天早上大家都用这种方式打招呼,已经成了公司的一项制度,习惯就好了。”
虽然经理一再安慰,但刘小姐仍有障碍,她觉得:不分男女地碰鼻子,脸贴脸,让人太难堪了。最后,她不得不选择了离开。
关于“礼”,老子还讲到,上礼为之而莫之应,则攘臂而扔之。即推崇行礼的人有所作为而无人响应,就扬着胳膊强迫别人顺从。事实上,很多礼都带有让人难以接受等级色彩。
某公司经理张某,有次只身前往基层视察。当到了某个车间时,因正在忙于生产作业的工人没有主动与其打招呼,遂大怒,立即找车间领导谈话。
次日,车间领导发出通知,凡是看见领导要主动上去热情问好,否则扣钱。
其实,公司大了,领导多了,员工并不一定认识每一位领导。本来,领导到基层视察是好事,但是下来一定要让基层职工顶礼膜拜就不对了。领导不是神,一线工人够辛苦的了,哪有功夫奉承领导?
工作者只有职位和分工的不同,人格上一律平等。身为管理者,宜讲平等、有气度,大可不必讲那么多繁文冗节!这样才能与员工打成一片,实现“上下同欲”,把组织管理好。
不过,凡事都不可一概而论。组织内部讲“礼”,也有好处,比如礼貌、规范、优雅的仪态举止能够使组织更有序,也能提升组织的形象;互敬则能使组织成员敬人、敬岗、敬业。
重要的是,讲“礼”要适度,要坚持人格平等、上先下后等原则,否则必然是有害无益。
管理者要想把组织管理好,自己的精神境界首先要上层次,并且在制定组织的礼仪规范、礼仪形式、礼仪动作时,结合本组织的实际,酌情而定,切忌过于繁琐。以免导致组织管理人情化,违背现代管理的精神。

    一个家庭最高级的炫富,不是房子,不是车子,而是……

    改变自己是神,改变别人是神经病(深度好文)

    真正的朋友:始于志趣,合于三观,敬于人品,久于岁月(深度好文)

    下次你路过,人间已无我(好文)

    欲成大事,牢记九字真言(深度好文)

    伤人最深的永远是这两个字!你千万不要说出口

    水低为海,人低为王,越能放低自己的人,越动须相应(深度好文)

    是福是祸,就看你能不能守住这一点(深度好文)

    死在嘴上,病在腿上, 看一遍年轻十岁!

道德经解析

▲长按识别二维码 关注我们


转一转赞一赞看一看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